关于组织开展学院2025年青年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暨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
全院师生: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到“百千万工程”建设中,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,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。经研究,根据省委、省政府对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部署,我院团委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青年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暨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以下简称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)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活动主题
青春赋能“百千万”,乡村振兴展担当
二、活动时间
2025年4月-9月(以暑假为集中活动时间)
三、主要服务领域
2025年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仍继续实行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,只接受集体申报。活动围绕岭南特色产业、绿美广东、文化创意和保育等方向开展,项目申报参照文件列举的方向,结合专业特色,围绕村镇需求。具体实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:
(1)岭南特色产业。依托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、文化和历史资源,通过科技赋能、创意转化、市场运营等方式,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,助力岭南特色产业生产链“延链补链强链”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(2)乡村集体经济。深挖地方特色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资源,因地制宜推动主题乡村建设、乡村休闲旅游、农产品电商产销等项目发展,促进村集体增收,助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
(3)绿美广东。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“六大行动”、大力开展植绿护绿、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,为区域缓解空气、水体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,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,促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,运用专业知识守护“绿水青山”,创造金山银山。
(4)乡村规划建设。根据当地风土人情、自然风貌绘制乡村或城乡社区规划蓝图,以人居环境美化、闲置设施改造、特色民宿设计等方式开展乡村整体建设,打造一批辨识度高、特色强的网红地打卡点,提升美丽圩镇特色化品质化水平。
(5)文化创意和保育。围绕传统民俗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或特色产业,通过拍摄短视频、制作宣传册、定制个性化IP、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传承弘扬乡村或社区历史文化,支持传统手工艺、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的传承发展,打造年轻化艺术创作及新媒体代运营等服务,推动岭南文化创新发展。
(6)古建筑活化。利用先进技术科学修缮、维护或改造乡村古建筑,围绕古建筑开展主题文化活动,在保留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,推动古建筑重获生命力,带动文化产业发展。
(7)乡村公共服务。围绕乡村教育、乡村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,深入乡镇中心幼儿园、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等“三所学校”和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站点提供专业指导、技术支持、模式创新等服务,探索支教、支医新模式,协助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。探索乡村文旅康养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并进行推广。结合12355线下服务阵地,为重点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。
(8)其他。组织青年在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“绿美广东”等领域,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项目类别并组建团队开展实践活动。
四、组织形式
1.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项目设计要本着以“学生申报、学院整合”的原则,从“学院、产业系、专业、团学组织、团支部”等不同层面出发,组建社会实践团队,主张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地点(借助百千万工程项目平台选择对接项目),实践地优先考虑学校周边、增城区域,优先考虑县级以下地区,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、革命老区。
2.队伍组建鼓励跨学院、跨专业组队,力求做到学科优势互补,人员结构合理;指导老师一般不超过3人,能够保证全程参加活动;各部门、学院可根据项目需要择优选拔队员,每支队伍规模控制在8-20人(不含指导老师)。
五、申报流程
1.项目申报:专业特色和地方需求建立实践团队,配备指导老师,每支队伍成员为8-20人(不含指导老师)且配备不多于3名指导老师全程带队指导,以产业系为单位进行集中立项申报,对于跨系组建的团队,以负责学生所在产业系为准。各项目申报队伍需在5月15日前提交纸质申报表(附件1)至院团委办公室(B1-404)。
2.项目注册与认证:按照突击队“百千万校地通”操作手册(附件2)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突击队校地对接平台(“百千万校地通”)成功注册突击队。
3.实践地结对:实践团队可通过校地通平台查询村镇需求信息,可与需求提出单位进行沟通结对;实践团队也可自行联系实践地,与乡镇沟通需求对接后,指引乡镇发布需求,完成结对。
4.培训指导:由团委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士,开展专项主题培训(团队建设、应急防护、调研报告选题及撰写、宣传推文写作、摄影视频拍摄、项目申报等),提高各立项团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质量。
5.正式开展活动:各团队按照要求和实践方案,在9月底前到服务地开展一周或以上的实践活动,开展活动前需签署安全告知书(附件3),并认真学习社会实践个人安全注意事项(附件4)。各团队需主动联系实践对接单位,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目标前往实践地开展实践。如遇突发状况,实践团队须立即暂停(取消)所有线下实践活动,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实践计划。
6.成果报送:各团队后期根据主题系列活动等作品申报、评选文件相关要求,将实践成果按质按时进行申报参赛,努力推进社会实践成果培育转化。
7.总结评优:根据各团队开展情况校团委组织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评选总结表彰工作,学校也将对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、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评优。
六、工作要求
1.提高站位,突出主题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、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为党育人和服务大局相统一,为广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。
2.立足实际,就近就便。在形式内容上力求深入深刻,在效果导向上力求触动思想,注重就近就便安排,合理确定团队规模,更加广泛、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,立足构建完善常态化、长效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,形成目标一致、相互促进的工作态势,切实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,提高社会化能力,树立正确就业观。
3.严格管理,确保安全。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,加强安全保障和过程管理,杜绝麻痹思想、侥幸心理。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,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。
4.创新载体,务求实效。将线下开展与线上传播相结合,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。力戒走马观花、蜻蜓点水,注重将社会观察、知识积累、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,引导青年学生实践出真知、实践长真才。
学院团委
2025年4月1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