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讯报道】专访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校医张文秀
“这是我的职责所在”
——专访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校医张文秀
“我的职业使命不允许我有丝毫犹豫和放弃的念头,用尽一切办法去抢救,把学生救回来,这是我作为校医的职责和使命,也是我唯一的信念。”面对记者的赞扬,张文秀老师说“这是我的职责所在”。她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默默的践行着自己的责任。
(张文秀医生)
一场全力以赴的精准施救
2016年10月13日上午11时35分,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航空服务高1601班学生周敬浩在上体育课时晕倒在篮球场,校医张文秀得知后,第一时间赶往篮球场实施抢救。她迅速判断周敬浩的病情后,立即对周敬浩进行胸外心脏按压,并随时观察有无分泌物或异物阻止患者呼吸道畅通。
随后,120救护车到达现场,对周敬浩进行了电击除颤、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。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救治,周敬浩转危为安。张文秀扎实的急救功底和娴熟的急救技能,临危不乱、方法得当的准确施救,抓住了关键的“黄金四分钟”,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这些都得到了120出诊急救人员的肯定。
学生家长赠送锦旗以示感恩
10月31日上午,学生周敬浩的母亲将一面写有“品德高尚、终生感恩”的锦旗送到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荔湾校区,感谢校医张文秀在周敬浩心脏病突发的危急时刻,抢救了他的生命。
万军海副院长(左三)、张文秀(左一)与周敬浩母亲合影
善在不言,精神可嘉,妙手回春,与善同行。成功施救背后体现的是张文秀作为校医的一种救死扶伤的精神——以学生为本、尊重生命,把救人放在第一位。她以对学生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,珍惜生命,为学生的安危着想,充分利用黄金时间,竭尽全力挽救了学生的生命。
张文秀在关键时刻精准迅速地施救,得益于她对工作的热爱,平时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长期积淀,体现的是一种勇气和自信,体现的是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。
校医只做“中转站”?
外界普遍认为,大多时候,学生去医务室只是开个转诊证明,或者处理一些皮毛小伤、头痛脑热,有重大疾病第一时间多是直接直奔大医院。似乎,校医的存在只是一种“摆设”和“中转站”。
面对外界对校医的“偏见”,张文秀说道:“我们除了对突发疾病的学生实施应急救助之外,学校整体的卫生安全监控及疾病、传染病等预防也是我们的职责。这种隐形的责任其实承担着更大的压力。”看得出校医的职责不仅仅是救死扶伤,学校整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、卫生安全防卫等工作也都是校医的职责。
为防止疟疾、流感等易传染疾病在学校肆意传播,校医们从日常防范、定期消毒到实时监控等,每一步都必须按规程进行严格评估和操作。“信任,是最重要的。不信任,这也是目前社会上,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原因。”张文秀如是说。
学生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?
在谈到应对突发情况学生该如何做的问题上,张文秀认为,首先,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尽可能注意个人卫生,做到防范传染病、流行病的滋生;其次,要学会掌握简单的应急施救措施,但不盲目施救。最后,如果感觉自己有不适的感觉,第一时间去医务室,不可忽略或者强忍不适症状,造成隐患。“当然,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通知校医或者去医务室。”张文秀说道。
(张文秀医生为学生包扎伤口)
大爱无言,贵在践行。岗位平凡,成绩不凡。张文秀的“这是我的职责所在”,显示了她把对生命的热爱,恪尽职守、勤勉敬业、尽心尽力,随时把岗位职责化作一种自觉行动。
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,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我们的集体,眼前一定会是一抹温暖阳光,一道和煦春风。
(供稿:政工处 张雯)